近年来,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在人才“引、育、用、留”上下足功夫,坚持在“量”上做文章,不断壮大人才队伍、汇聚人才力量,推进人才发挥作用,赋能乡村振兴。 打好“引”字拳,为乡村振兴增加人才数量。聚焦发展计划,研究出台人才发展规划,配套完善相关引才留才政策措施,推行协议合作与对口专家人才“点对点”“面对面”上门洽谈等方式引进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努力破解引不到才、留不住才的困局。针对医疗人才短板,聘请中东部发达地区的名师名医开展帮扶服务工作,推动教育和医疗卫生工作取得新进展,切实提高人才对高质量发展的牵引力和支撑力。针对产业发展人才短板,围绕坚果、茶叶、蔬菜、饮料和保健品、蔗糖、肉牛六大特色产业和新能源产业“6+1”产业发展,立足实际柔性引才、共享人才、共谋发展。瞄准茶叶、蔗糖、坚果、核桃等高原特色产业,以公立医院专科医生、现代农业技术员、产业项目技术骨干等为重点,面向省内外招揽一批专业技能人才和拔尖人才。 打好“育”字拳,为乡村振兴提高人才质量。不断加强全县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等质量水平,在向外输送高质量大学生的基础上,主动联系服务在外就读大学生,通过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其他岗位招聘向本地户籍倾斜的方式,采取“招人”“招智”等多种渠道,把考出去的大学生“招回来”,致力于家乡建设。精准制定人才培育培训规划方案,大力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行动,吸引乡村人才回流,加大职业化脱产式证书式培训力度,夯实乡村振兴人才智力支撑;研究制定人才工作示范创建标准体系,打造“可看、可学、可复制”的人才工作示范点,以产引才、以才促产,培养造就一支强大的基层“施工队”。紧扣乡村振兴人才发展需要,深化与中远海运·友成基金会合作,坚持开展“乡恋计划”电商带头人培训班,着力培育一批电商带头人,为乡村振兴夯实本土人才提供有力支撑;以党建联建机制探索“党建引领+职业教育+地方特色产业+产品销售”和就业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职业教育和地方产业发展融为一体,让人才培养和地方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打好“用”字拳,为乡村振兴释放人才能量。坚持把工作一线作为用好人才的“主阵地”,推动“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扎实做好各类专家工作站、技能大师工作室等申报建设工作,促使多元化的人才发展项目平台在永德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充分发挥专家工作站作用,让各类技术攻关团队、行业领军人物创新创造有平台、成果转化有载体。建立和完善外出挂职、学习制度,结合干部性格特点、专业特长、工作经历等,将干部交流到上级部门或企事业单位相关重点工作岗位挂职锻炼,做到专业对口、人岗相适,最大限度激发挂职干部潜能。常态化举办外出培训班,选派基层干部外出培训学习,提升基层干部自我振兴能力;鼓励引导广大优秀人才到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贡献才智、建功立业。加强“自然村长”选派和管理,做好农村优秀人才“回引”工作,帮助培育农村乡土人才,培育挖掘一批村、组后备干部,培育一批农村“能人”。 打好“留”字拳,为乡村振兴汇聚人才力量。坚持优化服务,让优秀人才“留得住”。突出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为人才减负松绑、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探索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体现公平公正公开,让人才创业有平台,激发活力。坚持人才工作软硬件环境同步优化,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当好优秀人才的“后勤部长”,加大人才开发投入力度和人才创新创业资金扶持力度,提升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特别是窗口行业对人才工作的服务能力。聚焦各有关职能部门的任务,从严抓好“一把手”人才工作述职报告评议,把人才工作的实绩作为考核评价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传导责任压力,倒逼履职尽责,推动工作形成合力。通过把各条战线上的人才“留住”,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李加凤 罗仕月 编辑:付元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