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泼水节,最让人上头的旋律,无疑是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团带来的MV《UP耿马》。傣楼前、榕树下,曼妙的舞姿、洗脑的音乐、醉人的象脚鼓声,和着一遍遍重复的“比安崩、布愣崩崩、比安崩、甘比崩”,让每个看过MV的人都感慨:我想去耿马过泼水节…… 通过一条视频,带火一方水土,早已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当仁不让的“流量密码”。去年,昆明教场中路的蓝花楹刷屏网络,“治愈一座城,只靠一朵花”,绵延的紫色浪漫让昆明吸粉无数;同样去年,一段魔性Rap“我是云南的,云南怒江的”引发全网跟风模仿,也让怒江这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迅速出圈……在今年泼水节的预热阶段,《UP耿马》的现象级传播,让很多人的目光从西双版纳、德宏移将出来,人们看到了祖国西南边陲的临沧,同样存在着一方傣族、佤族人民世代居住的美丽土地——耿马。视频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傣族歌舞的另类诠释,感受到这片土地人民涌动的活力和热情,更看到了非遗传承最美的样子——既保留了民族文化的原真之美,更充满了青春朝气的时代表达。看完之后,一股文化自信油然而生。 好的文艺作品,从来都不是草草搭台、凭空诞生。从媒体的报道得知,创造了这一洗脑舞曲的耿马县民族歌舞团,竟然是一支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年轻团队,而这支大热MV的制作成本,居然不到5000元。为了让传统的傣族歌舞、傣家文化为更多人所喜闻乐见,团队每年都要走访民间艺人和非遗传承人,长期致力于非遗文化元素的挖掘整理,掌握传统文化的第一手资料;同时,通过采风,不断创新编排,创新编曲,更新舞步。很多傣族的古歌古调,经过创新编排,成为了抖音“神曲”;从民间老艺人、非遗传承人那里学来的马鹿舞、蝴蝶舞、孔雀舞的表演技巧,通过艺术化的整合、再造,成为了焕然一新的作品;每年,团队还要深入村寨,开展惠民演出,这样的“艺术回流”让作品不断地接受群众检验,真正做到了民族艺术来自民间又回馈民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到底应该怎么做?笔者似乎从耿马县民族歌舞团的实践中找到了答案,不仅是“诚意+尊重+灵感”,更在于与新媒体、新思潮、新世代积极碰撞。在县文化馆馆长兼县民族歌舞团负责人王峰看来,传统文化元素在新时代展现出独特魅力,就得贴近年轻人的生活,他管这个过程叫作传统文化“年轻态”。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点,不管是传统文化的“年轻态”还是“返老还童”,都不是对年轻群体不假思索的刻意迎合,而是像耿马县歌舞团这样,手握着“传统文化”这块宝,不断地从站立的土地中吸收养分,带着历史自信、文化担当、艺术格局去拥抱时代、拥抱世代,所以他们能从创新呈现、创新表达中找到共情点、共鸣点,寻获流量密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始终生机勃勃。(来源:云南日报 编辑:邓红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