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地用上无人机、收稻谷用了烘干机,每年对外销售县里产的一半马铃薯,有社员近两千户,总资产两千七百多万……这一连串的成绩,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许多人难以想象是一个边疆民族地区的农业专业合作社——云南临沧双江忙孝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位于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沙河乡允俸村,成立已经15年了,像是当地农业的一个“引擎”,带动了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
乡村振兴千头万绪,但农业合作社是一把“金钥匙”:对于提升农民组织化、市场化程度,培养乡村人才让农户对接大市场,乃至村集体经济积累都能“牵到牛鼻子”,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尤其离不开合作社。不过合作社发展好并不容易,允俸村的合作社有什么启发? 与许多合作社“领导”由村组干部兼任不同,忙孝马铃薯合作社实行“股份制”,资产清晰归7个股东所有,大家风险共担各负其责,性质上是民营的。千万别小看这点,合作社本质上是经营机构,要去闯市场、经风雨,既需要专业化的人才,又需要产权激励。忙孝合作社成员李宗强说,刚开始跑市场也被坑了好多次,一次刮大风把厂房顶棚吹走损失惨重。试想,如果盈亏不是自己的事,合作社哪有那么容易发展壮大?
马铃薯合作社成功后,选择扩大经营范围投入水稻种植,又成立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大力推动机械化和科技种田。为了解决农户分散种植的成本和风险,合作社实行从种子到田间管理到包装品牌的“六统一”,都是按市场规律办事的企业行为。同时,合作社还给农户垫付农资;收割稻谷时,先收农户的、倒伏的,再收各股东自家的,同时与山区合作社“结对子”联动发展,这些看似“赔本生意”却为合作社带来好口碑,真正在乡村扎下了根。
虽然干的是“面朝黄土”的事,几个股东文化水平也不高,但忙孝合作社“讲政治”不放松,认认真真搞基层党建,“支部建在合作社”上搞得有声有色。允俸村党总支书记艾蕊介绍,村里的几个支部数合作社支部爱学习,带领群众搞产业,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好。李宗强说,合作社一路走来,也多亏了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支持,重视党建就是走正道、走大道,学习方针政策任何时候都需要。把基层党建和发展结合起来,把握好政策机遇,也是忙孝合作社的重要启示。
十多年的风风雨雨,给了忙孝合作社丰富的发展经验,比如重视人才培养,80后女青年既是“社二代”又是直播卖货高手还是支部书记;再比如不与民争利而是“精耕细作赚小钱”,每个生产环节赚一点积少成多,就能挺过难关;同时打破地域乡土观念,跨区域跨行业经营,把生意做到周边县,甚至承揽机场驱鸟业务……忙孝合作社成为乡村振兴的“发动机”“领头雁”。(施春霞 付元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