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先我在村里经营着一家早点铺,本着多一门手艺就能多一点收入的想法主动报名参加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除了学会家政技能还学会了蒸包子、馒头,现在我的早点铺除了米线,还卖起了包子、馒头,生意比以前更红火了。”谈到最近生活的变化,沧源佤族自治县糯良乡坝尾村村民赵叶块自豪地说。 近年来,沧源县围绕乡村振兴发展任务,以全面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契机,以增强吸附优秀人才能力、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为抓手,大力实施重点人才工作项目,强化人才聚集培养,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强化内外合作,“筑巢引凤”聚人才。以引进智力服务为核心,突破人才工作地、工作单位和工作方式的限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的原则,加强合作,引才留才。积极争取援疆帮扶资源,依托挂钩帮扶单位资源,引进东部发达地区医疗卫生和高中教育人才援建边疆帮扶沧源,聘请10名普通高中教育人才援疆帮扶沧源高中教育,与上海以及省内权威医疗机构建立“一对一”对口帮扶合作机制,建立了6个专家工作站和培训基地,补齐工作短板,打造重点学科,高中教育和医疗卫生领域人才培养取得较大突破。争取省级专家到沧源设立3个专家基层工作站,定期不定期邀请驻站专家开展调研咨询、技术指导培训等智力服务。 聚焦发展需求,“因材施教”育人才。坚持“兴志”与“兴智”相结合,大力培养职业化农民,提升乡村振兴可持续内生动力。通过整合资源,强化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以农民职业化为目标,全面整合涉农培训项目资金524万余元,采取课堂讲授、专家指导、田间教学、现场示范等形式,举办烹饪、家政服务、种养殖、竹藤加工、茶叶加工、汽车维修、砌筑、电焊、钢筋等农村群众实用技术实作培训,有效拓宽职业农民就业渠道。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主动对接,将干部“送出去”,积极与中央、省、市级单位的沟通协调,每年选派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到上级单位挂职锻炼、顶岗学习,以提高干部综合素质,增强干部解决实际问题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结合佤族文化特色,培育特色人才,注重乡土文化艺人的发掘和保护,实行非遗传承人“名师带徒”工程,多层次多途径培养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涉及佤族民间文学、佤族民俗、佤族风俗礼仪、木鼓舞、佤族纺织技艺、佤族木雕制作 技艺、佤族手工编织等领域,举办各类传习培训班173期,累计培养非物质文化传承人235人,培养佤族演艺人才1115人,带动佤族甩发舞等13项非遗文化的常态化运营和展示,着力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带动”的新型专业人才队伍,推动全县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盘活人才存量,“不拘一格”用人才。充分发挥对口帮扶合作医院定期或不定期到沧源开展临床带教工作,满足了群众在“家门口”即可感受到上级专家医疗服务的“硬件”条件。加大企业间的技术合作,支持鼓励企业与高等科研院校通过市场化方式进行技术合作,沧源自治县碧丽源(云南)茶业有限公司与临沧农校、博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重庆柑橘研究所、喜代梦开发有限公司与西南林业大学等3家企业和院(所)开展了市场化技术合作。依托28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带着群众干、教着群众干,累计培养乡土人才7.8万人,实现农村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1门致富技术。2020年以来,对12424名党员群众开展生产生活技能培训,已有320名农村群众实现就业创业,其中110名农村群众实现自主创业,增收最多的达每年3万元,带动农户3288户11874人。(通讯员 李子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