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与光荣(外一篇) 陶玉明 蓝天白云、青山绿地、黄墙碧瓦的村庄,国旗飘扬的山谷,边疆山河壮美,万绿丛中点点红,这是临沧290公里边境线呈现给我们的优美画卷。行进在边境线上,让人心潮澎湃,激情满怀,耳畔不停地萦绕着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那首歌:《我和我的祖国》。 就是在这样一个美丽的边疆,自去年以来,由于国内出现多点散发新冠肺炎疫情,中高风险地区入临返临人员持续增加;毗邻国家疫情形势持续恶化,境外中国籍人员持续回流,时有境外疫情输入临沧边境,使得边境地区“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疫情防控形势极为严峻。面对这种形势,临沧市各级党委、政府及各部门实行“联合研判明方向、联合解困破难题、联合整治除盲点、联合帮扶聚能量、联合巡边保稳定”的“五联”边境抗疫维稳机制,不断深化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合力强边固防模式,做到全民动员,全社会参 与,构筑起了疫情不出境、境外疫情不入国、边境安宁共抗疫的强大防线。 (一) 2021年9月7日,一个阳光灼人、热浪滚滚的正午。我们的车辆在胶林浓阴覆盖的国道上行驶,在蔗林碧波起伏的红土路上穿行,映入眼帘的是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边疆地区呈现出的新农村新家园新气象。推开车窗,一股来自阳光、泥土和庄稼混合而成的乡土气息扑鼻而来。 这是孟定镇尖平社区南松林村的一个疫情防控卡点。第一个接受我们采访的是村民小组组长兼卡点点长赵先荣同志。 尖平村南松林小组有170户农户,862个村民,除了老人、妇女、儿童和外出打工的,村里还有70多个青壮年劳力。这些青壮年下地干活是农民,集结起来就是兵,他们都穿上了迷彩服,全部都加入了民兵组织。自去年春节以来,在赵先荣的带动下,这些民兵奋勇当先地参加了当地党委、政府统一组织的边境疫情防控。他们分布在边境线星罗棋布的疫情防控卡点上,常年风餐露宿、栉风沐雨,每天夜以继日、披星戴月,实行24小时轮班制度,值守卡点、组织巡逻、排查过往人员和车辆,最大限度保障边境一线不被非法偷渡人员钻“空子”,以忠诚之心守护好国门,守护好家乡,维护好边境安宁。 赵先荣今年已经是56岁了,但身板硬朗,精力充沛,看上去还显得很年轻,一点也不像50多岁的样子,穿上迷彩服很像军人的模样。 卡点旁是一片绿色的苞谷地,此时的赵先荣站在苞谷地边飘扬着的那面五星红旗下,阳光照射着他那张紫檀色的脸,英姿飒爽的形象瞬间定格在了我的脑海中。 看着这位敦厚朴实、性格直爽的男人,听说他在去年以来的疫情防控工作中,成债突出、表现优秀,被县上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一开始采访,我们便单刀直入:对于党组织给予的这份荣誉你有什么感受? 赵先荣回答:组长是中国农村最小的官员,但我还是感到很光荣,村上让我当这个组长和点长,这是大家对我的信任,党组织给我评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更是对我的鼓励和鞭策,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讲着讲着,他激动地握起了拳头对我们说:我是共产党员,又是村组干部,既然我当上了这个点长,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危险,我都得顶住,顶住! 大家都知道,边境一线的疫情防控不仅意味着参与者要作出舍小家顾大家的牺牲,还随时有可能遇到被病毒感染的危险。中国是一个民主公平的社会,没有谁会把你逼向灾难的现场,在牺牲和危险面前,每个人都可以作出选择。而赵先荣却觉得,这个时候,自己除了带头驻守卡点,参加疫情防控已经是别无选择。他说:我们村离边境线只有50米,50米之外是别国的土地,50米之内是我们的国土。这里是我的家乡,我的村民,这边是我们的祖国,我们的人民,我们不守谁来守? 这一天是赵先荣在这个卡点上驻守的第580天。在近两年的时间里,他只回家住了两夜。要是父亲不生病,家人不打电话催促他,他自已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够和家人团圆。 他多么希望这场疫情尽快结束,国门打开,边民互通,两边的国家和人民尽快重新回归安宁祥和的生活,自已也能回到家人的身边。家里有父亲母亲、妻子儿女等着他去吃团圆饭,地里有做不完的农活等着他去操持,村里的红白喜事、大事小情等着他去主持操办,抓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乡村振兴都等着他去牵头去领路。他永远也忘不了出门前的那一天晚上,父亲再三叮嘱:我已经八十多岁了,身体又带病,以后的日子恐怕是不多了,能活一天是一天,你要快去快回。他也忘不了老伴临别时的唠叨:你也是有一把年纪的人了,做事不要硬扛着,能做多少做多少,村里有那么多比你年轻力壮的男人,站岗放哨,守边巡逻也不缺你一个。 回忆起580多天以来的卡点生活,赵先荣感慨万千。 2020年3月30日,接到镇上和居委会的通知,赵先荣带着6个民兵奉命到村外这个重要的过境通道上设卡驻防。到了卡点,他们自已搭帐篷、垒锅灶、架拦杆、铺床铺,忙了一天,才把6个人要住的这个窝打理好。现在的农村煮饭炒菜都已经习惯用电了,生火煮饭的时候,大家才意识到这里还没有架通输电线路,一伙男人又重新回到了改革开放前那段没有照明电的生活。太阳落山,四野昏黄,走进帐篷,黑咕隆咚的一片,走出帐篷也只能看到星星和月亮。6个男人就这样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里度过了难熬的夜晚。赵先荣说,幸好临行前大家都带了一把手电筒,要不然,晚上起夜都摸不着门,遇到突发情况更是不方便。赵先荣提醒大家,不要玩手机,要保证手机有电源,随时都有可能需要向联防指挥部报告情况。 没有电的夜晚很难熬,但让人最受不了的是蚊虫的袭扰。到了晚上,那些蚊虫像无人机一样发出的嗡嗡嘤嘤声实在让人无法入睡,蚊虫叮咬时痛痒难耐的感觉更是让人苦不堪言。第二天起来,大家的脸上、脖子上和腿上都布满了蚊虫叮咬的红点。有人开始想打退堂鼓,说:再这样下去,疫情还没结束,我们都被蚊子“吃”了。赵先荣对大伙说:我们当民兵的,如果被蚊子叮咬都受不了,假如邻国新一轮的疫情再暴发,我们岂不成了逃兵,别说是几只蚊子,就是几发炮弹打过来,我们都要顶住。退一步讲,对方打起仗来,为了安全,我们可以选择避难,但面对疫情我们是无路可逃的,要是能够逃离,政府就不需要组织这么多的人力、物力来设这么多的卡点了。 (二) 卡点新一天的生活开始了,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大家布置工作。6个人,2人一组,实行24小时轮流值班制度,白天排两个班,夜晚排三个班。也就说,6个人中在24小时内有两个组4个人要参加值守两个班。夜间巡逻的人,白天可以在卡点休息,但还要负责做好大家的饭菜。白天巡逻的人,晚上可以在卡点休息,但还要负责卡点的值守。在卡点上驻防的人都有可能与出入边境的人员密切接触,所以每3天要统一到指定地点做核酸检测。刚开始的时候,大家还有抱怨,认为这样值班太苦了。赵先荣对大家讲:比起那些让疫情夺去生命的同胞和他们生活在痛苦中的亲人,我们这点苦算什么。 作为点长,他身先士卒,发挥表率作用。在边境线上巡逻的那些日子,白天他带头走最坎坷的那些路段,夜晚他带头进入最黑暗的那些地方,哪里有什么风吹草动,他就第一个冲在前面。一年多来,他们这个卡点成功控制了50多个企图非法入境人员,多数都是他第一个奔赴现场与当事人作斗智斗勇的周旋。赵先荣说:卡点民兵没有执法权,只能靠智慧和勇气才能控制住那些想非法偷渡的人员。当民兵的,不仅要胆子大,还要有教育人说服人的本领,精诚所至,精石为开,多数当事人还是能够积极配合的。 许多企图非法偷渡人员选择在午夜时分进入中国边境,认为这个时段卡点入员已经熟睡了,但他们想不到,所有的卡点都是实行24 小时轮流值班不脱岗的,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都有人眼和电子眼在盯着边境线上的每一个角落。 8月28日夜晚,边境村上空,乌云滚滚,电闪雷鸣,一场狂风暴雨从山林中席卷而来,整个山谷瞬间淹没在灰蒙蒙的雨幕中。 白天出去巡逻累了一天的赵先荣本想躺在床上眯眼睡上一觉,突然被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惊醒,他一跃而起,整个人像是从床上“弹”了起来。凭他的经验,肯定又有什么紧急情况。 果不其然,电话是从疫情指挥部打来的。指挥部的人告诉他,他们从监控中看到,有几个可疑人员正在从境外往南松林卡点防线方向进入。赵先荣连忙把已经熟睡的队友喊醒,披上雨衣、打起电筒,直奔监控发现可疑人员的那个路口。 当赵先荣和队友们跑到邻近路口的那块苞谷地边的时候,突然听到苞谷林中传来“唦唦唦”的摩擦声音,往深处一瞅,有几粒光像萤火虫一样一闪一闪的,仔细一看,断定那是手机电筒发出的光亮。 赵先荣示意队友们在苞谷苗茂密处掩蔽起来。两个可疑人员还没来得及走进边界路口,就被他和几个民兵团团围住。两人入境心切,拔腿就想冲进边界,被赵先荣大声喊住:别动!我们是中国民兵!如果你们执意要冲卡,我们就要采取行动。 经过盘查,这两个人是在老街那边做生意的缅籍人员,因为最近疫情紧张,想跑到中国这边的朋友家里躲避。他们想不到,这么大的雨,卡点还守得这么严,盘算了很长时间的入境计划就这么在雨夜中泡汤了。 两个企图非法偷渡人员被赵先荣和队友们移送指挥部进行隔离处理后,赵先荣告诉大家:最近这几天,对面又开始多点暴发疫情,跑到这边来躲避的人会更多,大家要提高警惕,千万不能麻痹松懈,否则被感染者跑到我们这边的村子里,后果不堪设想。 赵先荣和队友们回到卡点的时候已经是午夜四点钟。他看着大家都很累了就对大家说:你们休息吧,我今天晚上喝多了茶,也睡不着觉,我来接值夜班吧。其实,大家都没有注意到,最近这几天,天气特别闷热,大家顺手就拿矿泉水喝,也没人顾得上烧水泡茶,卡点带来的茶叶早就没有了。 采访的时候,我们发现赵先荣几次下意识地用手摸了模衣服上的纽扣,以为他是因为我们突然来采访而紧张,就对他说:不用紧张,想怎么讲就怎么讲。他的队友却对我们说:他不是紧张,而是讲究风度,再热的天气也要求我们把衣服扣子扣得齐齐的。赵先荣说:我们是中国民兵,代表的是中国形象,如果衣服穿得邋邋遢遢的,会给中国人丢脸。 (三) 特别的日子,特别的人就是不一样。平时,赵先荣的手机只是用来通话,要么和家人联系,要么就是和村上、镇上的人联系,很少上网和发微信。有一天晚上睡觉的时候,他的手机屏幕总是一闪一亮的,夜已经都很深了,他还在被窝里“玩”着手机。 同事们惊讶地问他:赵组长,今天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吗,你怎么也爱玩起微信来,是在和什么人聊天吗? 赵先荣一脸严肃地对他们说:你们看看手机上发的新闻,再看看你们的朋友圈,今天临沧有天大的新闻,边境村有天大的事呀。 听了赵先荣的话,大家都以为临沧边境疫情又出了什么问题,急忙打开手机。看了新闻和微信朋友圈,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发出感叹:想不到呀,真是做梦也想不到! 这一天夜里,赵先荣睡不着觉,同事们也没有睡意。他说:我太兴奋、太高兴了,一辈子也没有遇到过这样心情激动的事情。 原来,赵先荣所说的“临沧天大的新闻”和“边境村天大的事”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8月19日给云南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 看了新闻,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大家提议:这么高兴的事情,明天我们应该好好庆祝一下。 赵先荣问大家:怎么庆祝? 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干酒! 赵先说对大家说:你们就知道喝洒图痛快呀,难到就忘了疫情防控期间的工作纪律了吗? 按规定,参加疫情防控的工作人员是不允许喝酒的,但遇到这样高兴的事情,赵先荣着实不愿意看到大家扫兴。第二天,他让大家破例喝了几杯小酒,还特意吩咐做菜的民兵加了几个小菜。 吃饭的时候,他对大家说:北京离边境村那么远,习近平总书记又那么繁忙,还在牵挂着我们,这说明他的心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呀。赵先荣说:他在信里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我们边境村干部群众每天做着的事情,他提出的希望和要求,也是我们边境村要努力去实现的目标和方向,他的话说到我们的心坎里去了。 他端起酒杯对大家说:来,我们把这杯酒干了! 喝了酒,他接着对大家说:我们可要记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些话呀。他打开手机,一板一拍地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又读给大家听了一遍。末了,他对大家说,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三个好”和“一支歌”,大家一定要记牢: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卫好神圣国土,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 生在边境村,长在五星红旗下,赵先荣骨子里已经对边境、对国家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常对乡亲们说:在边境村,建房盖屋是强边固防,种田种地也是守护国土,要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好脚下的每一寸土地。作为组长,他定下规矩:谁家要是把土地抛荒3年,集体有权利把土地收回,作为村里的机动田地,要是拆了老房不盖新房,集体也要把宅基地收回,作为村上的公共活动场所。 他常对乡亲们说:市委市政府为什么提出要把边境村率先建设成为小康村?这是因为我们边境村的建设和发展关系到国家形象。 赵先荣家有一块山坡地,土地贫脊,砂石裸露,上面只有几棵不挂果的核桃树。有一次,搞建筑的老板要租他家的这块地,想在那上面开采建筑用的砂石料,他怎么说也不肯租。乡亲们问他:到手的钱怎么不想赚?他对乡亲们说:在山地上开采砂石容易引起水土流失,要是让洪水把地冲毁了,损失的不仅是个人利益,还有国家利益,所以,村里不准对外出租转让土地,不得随意改变土地的用途。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年轻人为了增加收入,改变生活面貌,纷纷外出打工去了。但赵先荣作为村民小组组长,却一直鼓励和带领大家,大力发展产业,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建设美丽家园。如今的边境村不仅实现了脱贫摘帽,而且正在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迈进。 有一次,儿子和他商量,想出去打工见见世面。他对儿子说:出去见见世面可以,但长期外出打工不行。他对儿子说,你是村干部的儿子,不仅要种好自家分得的承包土地,还要在村里把房子盖好。 现在,赵先荣一家住着200多平方的楼房,经营着几十亩甘蔗地和1000多棵坚果树。赵先荣说,除了这个南松林村,这辈子他一处也不会去了,哪怕外面条件再好,也舍不得离开祖先留下的这片家园。 8月28日晚上的那场暴风雨冲毁了村里的一些庄稼地,也摧残了陡坡地和路边上的一些树木。赵松林一边打手机通知留守村寨的干部,要尽快组织群众采取各种办法修复被冲毁的庄稼地,一边安排驻守卡的民兵抢救卡点周围被大风吹倒的树木。 这一天,他和队友们来到路边一棵被大风吹倒的核桃树旁。这棵桃核树看上去只有碗口一般粗,树高也只有两米左右,是前几年政府发动种植的。 赵先荣和队友们先是从树林里砍来丫杈作支撑把核桃树扶直起来,然后给核桃树培土护根,最后又从路上捡来一些石块垒砌在树根周围,防止核桃树被雨水冲倒。做完这一切整整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大家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 这几年来,泡核桃没有价,挂在树上的果子也没有人去采摘,白送也不一定有人要。有的村民甚至把苞谷地里的核桃树砍了当柴烧。使这么大的力气去救一棵被风吹倒的核桃树确实不划算。有的队友不理解,问他:为什么要使这夯力?赵先荣对大家说:这不是一般的核桃树,这是一棵守边树,百年后,我们还指望它为我们站岗放哨呢。 市里到边境村参加疫情防控突击队的的朋友告诉我:现在,被赵先荣和队友们保护下来的这棵核桃树已经稳稳地扎根在边境村的红土地上,像一面旗帜,一名哨兵。 清水河战“疫” 清水河不仅是一条河流,一个村庄,一个社区,一个口岸,还是中缅两国友谊的象征。站在边境线上看,这边有个清水河,那边也有个清水河,两边的清水河山连山,水连水,边民互市,朝夕往来。千百年来,两国边民语言相通,情感相连,守望相助,同饮一江水,胞波情谊深。 然而,两个清水河毕竟分属两个国家。去年春节以来突发而至的疫情,让那边的清水河几乎处于失控状态。 从地理上看,清水河离孟定城区只有32公里,离耿马县城也只有115公里,与缅甸果敢自治区相连,与缅甸佤邦南登特区隔河相望,国境线长达4.6公里,社区所在的清水河口岸属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处在边境疫情防控的“战略要塞”和“前沿阵地”。假如清水河这条防线守不住了,那后果也将不堪设想。 边境危急,疫情就是命令。2020年,春节还没有过完,孟定清水河社区就吹响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集结号。 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社区“两委”按照“外防输入,内防返弹”的策略,以“镇守边关,视死如归”的决心,在五星红旗飘扬的口岸和村庄构建起了“村村是哨所,户户是堡垒,人人是哨兵”的全民防线,打响了一场没有硝烟的人民战争。 (一) 在孟定镇召开的疫情防控工作紧急会议上,镇领导在会上讲:无论是以往的强边固防,还是现在的疫情防控,边境一线的各级党组织和共产党员要牢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级基层党组织就是一个堡垒,党组织负责人既是宣传者又是组织者,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 李自平作为清水河社区党总支书记,自然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有多重大。他对镇领导立下军令状:人民的生命安全大于天,我们清水河的党员干部就是把老命拼了,也要把疫情阻击住。 第二天,李自平就迅速把大家召集起来,作“战前动员”。 经过清兵点将,清水河社区每天可投入疫情防控工作257人,这些人员包括:各级各部门挂钩领导、派驻干部、驻村工作队员、村社区干部、社区工作者、志愿者、支援民警、民兵和本地民兵等。李自平对大家说:“我们无论来自什么地方,在抗击疫情这场战斗中,都要成为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 夜已经很深了,李自平还在和指挥部的同志们一起研究“作战方案”。当过武装干事的他骨子里带着军人的气质,想问题总是带着军人的思考。经过深思熟虑,他对大家说:面对复杂的周边环境和境外多点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必须采取“军事化的策略、军事化的管理、军事化的手段”来统筹安排,统一行动,才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实行网格化管理,开展地毯式排查,这是清水河社区在疫情防控中走的第一步棋。清水河社区共有6个自然村,453户农户,2129人,划定为 5个大网格,50个小网格,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 在网格管理中,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引领作用,采取“总支+支部+党员+农户”的模式,对网格内的所有人员实行动态管理。以共产党员、村组干部、网格员为主要力量的工作队,依照《清水河村告知书》内容,对网格内的人员进行“地毯式排查”,重点是对缅籍人员及其接触者进行排查,确保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通过排查,共查出重点监测缅藉人员47人,在外务工中国藉人员176名,在缅人员23人。摸清了人员底数,分析了潜在风险,为有针对性地落实“外防输入”的疫情防控措施打下了基础。 “网格化管理,地毯式排查”,也许工作结果只是一串数据。但这项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重点人员情况复杂,过程之艰辛可想而知。作为党总支书记,李自平对这项工作不敢有丝毫的懈怠,生怕一眨眼就漏查了一个重点监测人员。他对参加排查的同志说:要拿出“海底捞针”的精神来对待这项工作,否则下步工作干得再好也会前功尽弃。 疫情来临,所有的人都会不知所措。村寨怎么管,边境怎么防,物资从哪里来,人员从哪里派?这些问题都在考量着一个基层干部的能力和水平,也在考量着一个基层党组负责人的勇气和担当。那段时间,李自平一天也没有睡过一次好觉,群众在管控政策上提出的疑问他要回答,工作人员在管理业务上提出的难题他要解答,面上的工作他得兼顾,点上的工作他也要监督落实。他说:疫情防控期间,从早到晚电话就一直没有停过,整过人也像机器一样不停地转动着,有的时候,累得看见路边的一块草坪就想在那上面睡上一觉。但他不敢睡,因为他知道病毒这东西防不胜防,任何麻痹都可能出大问题。 对于网格化管理,多数群众是能够积极配合的,但有的人对这项管控政策不理解,总会想着各种法子“钻空子”。 有一天晚上,李自平和同事在入户例行排查的时候,突然发现有一户人家里出现了一个陌生男人。这男人看上去40岁左右,操本地口音,从穿着上看与本地人没什么两样。 李自平问:这兄弟是谁呀,怎么好像没有见过? 男人回答:我是清水河的。 主人接着说:对对对,清水河的,他是我家堂弟。 李自平问:清水河就有6个自然村,我怎么好像没有见过你? 那男人又说:我经常在外面打工,几年也不回家一次,你怎么会见着我呢。 李自平问:那你是到什么地方打工,又是什么时候回来的? 男人说:我到广东那边去打工,家里有事,街四那天回来到。 李自平觉得此人可疑,想了想,便故意转换了话题:街四那天,我们村搞防控演习,差不多一个村的人都参加了,你来了吗? 男人回答:参加了,那天人太多,看你在那上面忙上忙下的,我也就没上去和你打招呼了。 男人说的话终于露馅了。事实是:街四那天,清水河村根本就不搞什么防控演习,他李自平也不在村里,那天他在边境的卡点上巡防。 经过进一步盘查,才弄清了这个人的情况:原来,这个人是从对面那个清水河的村子偷渡过来的,这家的男主人也确实是他堂哥。查清了这一情况,李自平和同事立即将这个男人移交公安部门进行了处理,这家人也因此而受到相应的处罚。 看着男人被警察带走的背影,李自平心里觉得很内疚。经了解,这男人因为家庭困难,刚娶进门不到一年的媳妇也跟别人跑了,家里就剩他和八十多岁老母亲,本想到这边的清水河村找堂哥帮忙,打上几个月的工,赚点生活费,想不到在这边活计还没找到,就被工作队逮了个正着。 李自平说:要不是因为这场疫情,也许这个男人出来这边打上几年的工,生活就会慢慢好起来了。 又有一天晚上,李自平在村子巡逻的时候,突然发现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奶奶蹲在路边哭泣。上前一问,才知道是儿子从缅甸那边娶过来的媳妇跑了。得知了这一情况,他立即组织村里的民兵分兵三路去“追逃”。经过连夜追踪,终于把那个企图通过小路走出中国边境的女子带了回来。仔细一问才知道,女子一个未满3岁的小孩还在婆婆家,因为疫情,她一年多没有见到孩子了。李自平对她说:现在是特殊时期,你不能过去,孩子也暂时过不来,你就放心让孩子住在婆婆家吧。现在我们中国也在派医疗队支援缅甸,总有一天,疫情终将会过去,你们母子一定会团圆。 (二) 设卡管控,筑牢三道防线,这是清水河社区在疫情防控中投入的重点。在疫情防控中,清水河社区以一条边境线、6个自然村的寨门、499户农户的家门为重点构筑起了三条疫情防线。在一条边境线上设立疫情防控卡点23个,投入党员、民兵等人员力量150多人,在6个自然村推行“五户联保”“十户联防”“邻里守望”的模式,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这支只有150多人、以民兵为主要力量的疫情防控队伍,共抓到并移交执法机关处理的偷渡和欲偷渡的人员510人,强制驱离40人,劝返 300余人,查获毒品13086克,走私香烟96件,60多公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 陪我们采访的孟定镇党政办吴仲禹同志对我们说:守卡的民兵与这些非法偷渡人员斗智斗勇,虽然不一定有惊心动魄的故事,却时时处处潜伏着危险。 有一次,李自平带着两个民兵在边境线上巡逻,看到不远处有 6个人从他们对面大摇大摆地走过来,其中有3个身材高大的男人走在前面,有一个还戴着墨镜、夹着皮包,看上去像一个大老板,旁边带着一顶毡帽的像是他的保镖。 凭经验判断,李自平意识到:这伙人来者不善。这时,他一边和同事商量着如何对付这伙人,一边拿起手机报警。 等走到这伙人的前面,李自平问:你们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 那个像保镖男人的问答:我们要到孟定谈生意。 李自平说:去孟定谈生意请去海关办好出入境手续,按正规渠道从国门那边进来。 戴墨镜的老板说:明天就要签合同,时间来不及了。 李自平说:那也不行,我们得执行疫情防控规定。 看李自平和巡逻民兵态度坚决,戴墨镜的不耐烦了,大声吼道:今天你们放不放行,我们也得进去,否则造成的经济损失由你们赔偿! 李自平严肃地对他说:那你就摘下墨镜看看境线上那些五星红旗吧,那五星红旗下面还有多少卡点、多少民兵和警察在等着你们。 看来,戴墨镜的男人已经是老江湖了,看出来卡点上穿着迷彩服的人全部都是地方民兵,没有执法权,便对李自平说:我们都是做生意的平民百姓,又不是去杀人放火,我们就不相信,中国就没有一个讲法律的地方,要抓我们可以,拿出你们的工作证和逮捕证来。 戴毡帽的保镖听了老板说的这些话,胆子更“雷”了,他用手拨开李自平,拔腿就想冲入卡点。就在他抬手示意后面的同伙要一起冲卡的瞬间,被李自平将其反手扭住。 当过武装干事的李自平应该是受过几次训练,他反手擒拿嫌疑人的动作刚劲利落,那个“保镖”被他抓住了就动弹不了,其他的同伙看到这场面也不得不就范。 此时,一辆警车正朝着卡点方向呼啸而来,一伙企图偷渡的人员全部落网。 (三) 疫情期间,边境村的共产党员、村组干部和参加民兵组织的巡逻队员都作出了舍小家顾大家的付出和牺牲。作为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李自平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的高度。十几年在边境村工作、生活的历练,让他的血脉中已经融入了家国情怀。他说:家是小小国,国是千万家,边境这片土地,既是自己的家乡也是祖国的神圣领土,作为个人来讲,作出再大的付出和牺牲我都无怨无愧。 宣传发动群众,提高全民参与意识,这是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在疫情防控中,清水河社区发动的宣传攻势会让人想起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发动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武装斗争的那些令人热血沸腾的场景。疫情防控期间,村村寨寨,由党员干部领头、群众积极参加的宣传队伍浩浩荡荡、士气高昂,有的悬挂布标,有的张贴标语,有的入户宣传,有的发放告知书,有的播放视频,有的用微信发送通知,村子里喊话的大喇叭从早到晚放个不停,这样的宣传攻势,为有效阻击境外疫情输入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李自平说,参加这次疫情防控,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祖国是我们坚强的后盾,人民群众是我们坚实的靠山。 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为守好边境线、守好家门、寨门、守住国门,边境人民作出了巨大的牺牲。疫情期间,由于管控得严,想到清水河打工的人进不来,本地的农产品又运送不出去,青壮年劳力都参加了疫情防控,没有多少人在家里发展产业,家庭收入已经大不如往年了。清水河社区灰泥塘组组长陈新富,今年52岁,家有4口人,孩子在外面打工,家里只有妻子一个人在操持农活和打理家务。自去年春节后他就带着村里的24个民兵参加了疫情防控,常年驻扎在卡点上,家里的橡胶没人开割,生意也没人做,一年下来收入减少5~6万元。他说:疫情期间,面对利益问题每个人都可以作出选择,但我是村民小组长,又是共产党员,党有号召,人民有需要,我必须绝对服从组织安排。 中秋节是万家团圆的日子,但是因为疫情,李自平已经两年没有回家过中秋节了。他的家就在大湾江旁,离清水河也只有19公里,家里有妻子、有老人,还有在外读书的孩子,都希望他能够回家吃一次团圆饭,哪怕是吃了饭就当天返回他所工作的边境村,家人的心情也会好一些。但每次妻子打电话给他,他的回答总是重复着那么一句话:“没办法呀,我这里走不脱。”他有太多的话要和妻子讲,但他知道,在妻子面前,男人回不了家没有任何理由。这两年来,他没有周末时间,也没有节假日,整个人都交给了社区工作,交给了疫情防控。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没有不忙的时候,疫情防控期间更是脱不了岗,也不敢脱岗。他对我们说: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别人可以轮岗,但自己作为党总支书记,不能轮岗,疫情防控出了问题,谁也无法承担这个责任。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无情不丈夫。李自平也是一个重情重义的男人,他对老人孝顺,对妻儿情深,对这个温馨的家庭充满感情,只因为这场疫情让他缺席了对家庭太多的关爱。 有一年中秋节,社区里有事情,他不能及时回家吃团圆饭,但还是连夜骑着摩托车把买好的月饼和水果送到了家。那一天晚上正好下雨,回到家的时候,他全身都被雨水淋湿了。他说:回到家的时候,尽管冷得发抖,但看到一家人围在桌旁等着吃他带来的月饼,心里感到热乎乎的。他爱吃火腿月饼,妻子就把肉馅最多的那一半掰给他;妻子爱吃水果月饼,买月饼的时候,他就多挑选了几个水果味道的;老人爱吃酥松的大饼,他在拥挤的店门前排了两个小时的长队;孩子在昆明读书回不来,他就拨通了电话,让家人一个一个跟他视频通话,还吩咐妻子第二天把月饼和板栗用快递带给孩子。 今年的中秋节他是注定不能回去与家人团圆了,打通了妻子的电话,他感觉到自己的眼睛有点潮湿,心尖也有点疼痛,妻子那边说话的声音也有点沙哑。他问妻子:是不是感冒头疼了?妻子回答:不是头疼,是心疼。他安慰妻子:疫情终将过去,我们一定会团圆。 中秋之夜,皓月当空。李自平和民兵们走在边境线上巡逻。他们的前面是魏然矗立的国门,身后是万家团圆的灯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