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继续留下来。”今年暑假,年满70岁的华科大退休教授高伟没有回汉,继续留在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忙课题、忙科研。作为“银龄教师”,高伟教授已经在滇西教了4年书,他决定明年继续续签合同,帮助支教学校落实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高伟在58岁时,心脏做过搭桥手术。此外,他还身患“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每天要吞下10多片五颜六色的药片才能正常工作。在他看来,是教育情怀让他舍不得离开,因为滇西这里太需要他了。“为国育才,做思想上和技术上的传承者都是值得的。”
2020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高伟退休了。很快,光谷一家企业负责人找了过来,希望他去企业当技术指导,并给出了可观的薪水。就在同年,教育部启动实施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华中科技大学对口支援滇西科技师范学院等高校。“我的教育情怀无法舍弃。”65岁的高伟决定带上药瓶来到滇西,延续自1978年以来他从未离开的三尺讲坛。
高伟教授在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教学
海拔1400米的滇西能不能适应?身边没有人照顾习不习惯?出发之前,家人对老人的西部支教放心不下,生怕出现闪失。
来到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后,家人隔几个月必来探视一次照顾生活。“自己牙齿不太好,肠胃也不好,不太适合吃食堂。”高伟选择了自己做饭,不到半年便适应了高原生活。
经过摸底后,该校优质师资的缺乏让高伟有些意外,他主动承担了《能源与动力工程概论》等三门课程。高伟表示,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他依据办学方向和教学进度对教学大纲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要立足于应用,理论应该打通教学,需要更浅显些,而应用教学与实践则应加强。
“来这里先后送走了三届毕业生,看到孩子们学有所成很是欣慰。”高伟表示,他希望这种哺育桃李的收获感能永远持续下去。
带着13种治疗慢性病药物
“杜教授太‘硬核’了!主机太过强大,两个‘青椒’轮流‘上号’都干不赢……”在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一“青椒”(青年教师的网络称呼)在朋友圈留下这段话引来青年教师的共鸣。“我口述,他们写,我三天三夜没睡觉。”9月8日,63岁的杜兰英向长江日报记者回忆了这段科研经历,当时她带领两位年轻教师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天三夜没合眼,她辅导年轻教师的场景被“青椒”们发在了朋友圈。
“杜教授”便是来自华科大管理学院的银龄教师杜兰英,2022年她辞别88岁的老父亲,随身备好13种治疗慢性病药物,只身前往滇西支教。
杜兰英教授(中)和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生在一起
“这个科研项目最终没有拿到,但熬夜三天也没白费,至少训练了他们如何做科研。”杜兰英曾在8年内拿到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来到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后招募了7位青年教师为徒弟,成立“杜兰英教授科研小组”。科研小组坚持每两周开展一次科研学术活动,从选题、文献资料搜索、文献综述撰写、论文撰写、研究方法介绍、课题申报、走访调研等方面,都是杜兰英教授亲自策划、亲自组织、亲自指导。
“支教学校相对薄弱,青年教师也容易选择躺平,我必须以身示范,总不能把自己的科研技术带进坟墓吧。”在杜兰英的指导下,科研小组中3位弟子表现不错,拿到省级或者部级基金项目。
杜兰英和科研小组老师探讨科研
“只要身体好,我会一直当银龄教师。”杜兰英在滇西科技师范学院被同事称为工作狂。在她眼中“工作即生活”,被需要让她离不开这里。在教学科研之余,杜兰英也没让自己停下来,去蚂蚁堆中心完小当少先队校外辅导员,助力孩子们成长;前往当地企业开展了“移动课堂+实地调研+访企拓岗”活动,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还加入了“华翔战略规划咨询顾问团”,为临沧当地企业发展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