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顺宁县志》记载:“民国十四年,邑人龚成龙、李桢、赵复增、赵复盛、西佛昌以及地方人士捐资创建。”桥是乡民的图腾,寄托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望。桥门上的门头为民国典型的汉族建筑,上有“东风桥”三个字,一桥有两名,但当地老百姓还是习惯称之为“琼凤桥”。 平平常常的木头,无钉无铆,却创造出百年不倒的传奇。 木廊桥梁桥,因跨度大,故以两根方木伸臂,从两墩向河心分六层,层层挑出,中间架横梁构成桥身,再以桥墩为支点,架斜梁加固梁架,上部以马鞍架构为弧形屋顶,以斜梁悬挂支撑桥面大梁,使木梁桥大跨径的承载力得到加强。 桥廊两侧用长方形木遮挡,形成遮檐板,起护栏和连接桥身框架的作用。桥面呈平拱桥,中间在横板上加铺纵板,是骡马牛羊的通道,能均匀地分散重力,也方便过往。 双侧桥台均盖有桥屋,以木料、瓦片、砖块等分量加压,将各着力点压紧实,越压桥越平固。桥屋有两层,平稳的重檐古朴沉实,窄小的飞檐精美灵动。 桥廊内两侧有木凳供人歇息,木凳粗粝、厚实,已被岁月磨砺出深深的裂纹。有的木凳被刻意安放成45°角的模样,想来是为了让过往的行人斜倚在上面休憩,从中可窥见建桥者做事的缜密和用心。 桥身自然地融入周围环境之中,把实用技术与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木廊桥看似粗糙的原木构造,隐藏着能工巧匠在制作过程中的精湛工艺,每一节扣、箍子相互间都是精确紧箍的杰作,确保了木廊桥不会移位、倾斜和坍塌。 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三岔河镇按照尊重历史、保护为先的文物修缮理念,充分挖掘文物历史文化内涵,大力拓展文物公共服务功能,让珍贵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的光彩。2017年3月,琼凤桥再次进行修缮处理,对琼凤桥的修复采取古建施工工艺,通过两岸桥墩加固、更换桥梁、木工处理、桥顶瓦片更换,修旧如旧。 杨永平 李贵娇 马骁
|